——我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综述
张启民 摄
西辽河文脉,绵延千年;草原沃土,见证多族和鸣。
作为中华文明三大源头之一——西辽河文明的核心区域,通辽自古便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热土。
近年来,我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为重要抓手,坚持不懈推动党的民族理论政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教育引导各民族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绘就了“互嵌互融同发展 通达辽阔共繁荣”的和美画卷。
加强党的领导 扛牢通辽担当
我市将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作为“特殊重要任务”,以市委常委会、全市动员会、双月述评会等形式顶格部署、强力推动。制定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的36条措施,出台《关于推进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的决定》及配套政策举措10余项。完善“民族工作协调机制”与“民委委员制”双轮驱动体系,成立市、旗两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会,工会、团委、妇联等群团组织联建共创,全力推动创建工作提档升级。
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纳入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计划,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培训500余期,覆盖党员干部5万余人。发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知应会手册》等3000余册,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2300余场(次)。
此外,将主线要求写入部门“三定”、各行业和社会组织规章,纳入各级政治考察、实绩考核、政治巡察重点内容,把“四个特别”贯穿干部选育管用全过程,并制定《通辽市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考核办法》,确保各项工作聚焦主线。
构筑精神家园 展现通辽作为
坚持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研究中凸显“西辽河文化”重要地位,出台《西辽河文明研究五年行动计划》,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地、西辽河流域史前遗址博物馆联盟等阵地,打造“从西辽河走向大中华”西辽河文明数字馆。连续3年举办西辽河文化论坛,累计发布学术报告40余篇,有力印证了5000多年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
依托42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广泛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实践活动,3900余支宣讲队深入基层开展宣讲8000余场。以“两月一周”为契机,举办“我身边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有奖征文和“西辽河畔的民族团结进步赞歌”文艺思政课展演等各类主题活动50余场(次)。开设“民族团结”公交专线,推动“道中华”品牌进旅游景区、交通路线、公共场所、融媒平台等。举办8·18哲里木赛马节、西辽河文化节等大型活动,使文化盛会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窗口。
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通辽篇”,开设“石榴花开别样红 籽籽同心一家亲”等新媒体专题专栏,开展“央媒看通辽”主流媒体集中采访宣传活动,600余篇报道在《人民日报》、新华社、央广网等权威媒体刊发,形成《创建进行时 央媒看通辽》系列报道集。深挖马背上的法官那顺、“三千五民兵建奇功”等民族团结进步佳话,推出《西辽河畔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并举办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事迹宣讲活动200余场(次)。
制发《通辽市原民族语言授课学校推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工作方案》及5个配套方案。为原民语授课学校补充570名教师和609名支教大学生,启动17期国家统编教材授课教师培训班。全市106所原民族语言授课学校全面推进民汉合校、混班混宿,1100所中等职业学校、中小学、幼儿园全部创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化达标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实现“两个全覆盖”。
推动共同现代化 贡献通辽经验
打造“万千青绿 石榴红”等民族工作品牌,主动扛起科尔沁沙地歼灭战主战场责任,完成生态治理740万亩,打造民族地区矿山生态修复标杆,治沙生态产业年产值达到39亿元。扎实推进“全国肉牛产业第一重镇”建设,“通辽牛肉”品牌价值达279.15亿元。举办“魅力通辽 中蒙俄商品博览会”,中欧班列(通辽)恢复开行。打造千万亩现代节水高产农业示范区,全市粮食总产实现“二十一连丰”。
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市政道路维修、排水防涝、公园绿地建设等公共项目200余个,257家医疗机构全部实行DIP医保支付,成功获批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地区。规划新建、改建、续建、扩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及幼儿园18所,新增学位2.8万余个。争取和落实2024年中央和自治区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资金7436万元,受益群众达6万余人。为全市105家民贸民品企业发放中央贷款补贴资金4963万元,撬动金融贷款64.09亿元,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步伐更加坚定。
构建互嵌式格局 打造通辽样板
将“互嵌式”理念融入《通辽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通辽市中心城区城市更新专项规划》中,探索建立“同心五共”工作机制,推行“融居驿站”等实践路径,培育22个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试点和449个红石榴社区等“红石榴+”互嵌式发展阵地。积极开展“‘缘’起西辽河,共筑中华情”中华文明三大源头区域城市各族青少年交流实践等4100余场(次)活动,覆盖各族青少年34万余人。以“六项行动”为抓手,打响“悦来通辽”文旅品牌,探索旅游促“三交”的新路径,14条精品旅游路线让区内外游客身临其境感受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历程。
搭建石榴籽“1+3+3+N”载体平台,以“六大建设”统领构建“全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点位体系图”。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双百工程”,培育100个石榴籽创建工作品牌和100个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点位。组织召开“互观互学”现场会,开展讲解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培训,形成《通辽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示范点位精品解说词汇编》、8期《通辽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案例汇编》和15期《通辽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信息》等工作成果,赋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带三区”工作路径新内涵。
提升治理效能 彰显通辽智慧
将基层民族事务纳入城乡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和平安通辽建设,建立三级民族事务服务管理网络。全市2359个嘎查村(社区)全部配备民族工作干部,对2.5万名网格员开展培训,确保民族理论政策到基层有人懂、民族工作在基层有人抓。建立健全多部门参与的涉民族因素舆情快速反应机制,统筹开展“打击处置网上涉民族领域违法违规信息”等专项整治行动,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在全区率先建立“四所一庭”协作联动工作模式,成立100余个“石榴籽调解工作室”,“五籽同心”调解模式在《法治日报》专版报道。推出全区首家市级“检调对接”工作室,培育“移动蒙古包警务室”“同心圆调解室”等特色品牌矩阵,全市社会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8%。稳妥有序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前置审核,做好规范性文件清理和地方性法规的立改废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
石榴花开繁似锦,民族团结“同心圆”。我市将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初心如磐,感恩奋进,倾力打造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美好家园,不断谱写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在中华民族大团结共促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征程中,贡献通辽力量!
记者 包乌云
通辽市文明办
官方微博“文明通辽”
通辽市文明办
微信公众号“文明通辽”
“今日通辽”
移动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