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答卷上,就业是最温暖的注脚。
1至4月,全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6070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111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200人,分别完成年度任务的44.96%、37.03%、40%。农牧民转移就业保持在43万人以上,持续高于年度控制目标。这组不断攀升的数据,不仅稳稳托住就业基本盘,更让万千家庭端牢了“幸福饭碗”。
今年以来,我市扎实开展就业促进行动,实施产业扩岗、转移就业、留才引智、创业带动四项就业促进专项计划,通过完善技能强企、技能点亮前程、强化农牧业社会化服务、拓宽创业全链条服务、夯实基层公共就业服务等措施,努力促进城乡劳动者高质量充分就业。
产业协同:三业联动 扩容就业“蓄水池”
创新构建产业、行业、就业“三业”联动模式,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供岗。发改、工信、商务等多个部门协同配合,积极将本行业、本部门企业用工需求和吸纳就业情况数据信息归集推送人社部门,形成齐抓共管工作格局。年内,全市计划新增规模以上企业30户,新增就业岗位5000个,第三产业新增灵活就业岗位30000个,新就业形态扩增就业岗位3000个。
“以前我们招人,都是自己去人才市场,或者在网上发布招聘信息,效果不太好。现在不一样了,政府帮忙归集岗位需求,还组织招聘会,一次性帮我们解决了1188人的用工缺口。”内蒙古龙马重工集团人力资源部经理苏日娜感叹道。
我市完善重点企业岗位需求调度对接机制,持续强化“建立专班、设立专人,开通专线”三专服务模式,主动跟进服务重点企业,摸排用工和培训需求,梳理形成重点企业用工需求清单,通过媒体平台多渠道发布岗位信息,精准匹配供需双方。
截至4月底,全市共对接重点企业126户,摸排用工需求4887个,通过线上线下供需对接,达成就业意向3439人。同时,推行用工需求和就业需求双向摸排机制,全市各行业累计整合就业岗位 1.89万个。
技术赋能:订单育才 畅通供需“双循环”
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广泛开展“订单式”定向培训。通过梳理重点企业用工需求,精准对接培训机构开展按需教学,着力提高技能培训针对性。整合中高职院校、园区和企业资源,打造自治区级市域产教联合体,围绕装备制造、玉米生物、中蒙医药等重点领域,新增人工智能、化学工艺等专业23个。构建“产业园区+职业院校+重点企业”协同育人模式,共建产业学院10所,与龙马集团、梅花生物等30余家企业共建订单班、工匠班34个,联合培养技能人才2000余人次。
技能培训不仅提升了产业人才供给质量,也为劳动者个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职业成长。“以前在外地打工总觉得手艺不够好,得知镇里开推拿按摩培训班,就来参加了。培训后技术明显提升,以后找工作更有底气了!”参加扎鲁特旗2025年首期推拿按摩技能培训班的学员开花说。
我市推动培训机构以企业用工需求为导向,积极开展培训专业调整和培训机制改革,从“我能培训什么人”向“企业需要什么人”转变。通过推进培训品牌与劳务品牌联动建设,打通供给和需求两端互促共进通道。培训机构在按需培训、订单培训、定向培训的基础上,在培训过程中邀请用工企业参与,结业时引入企业介入,举办技能人才供需对接会、技能培训班小型专场招聘会,实现培训结业即就业的无缝衔接。截至目前,全市共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2862人,完成年度任务的33.67%。
精准兜底:分类施策 织密就业“保障网”
持续推进高校毕业生、青年群体就业攻坚行动,通过摸排需求,一对一服务,建立台账,实现精准帮扶。
3月21日,职引未来——2025年全国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通辽市春季专场招聘会在内蒙古民族大学启动,同步开展“人社局长进校园”活动,计划全年开展多层次精准化线上线下招聘会100场次以上,助力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地就近就业创业。
同时,加大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工作力度,通过开发就业援助专岗、公益性岗位等形式,促进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截至目前,全市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200人,完成年度任务3000人的40%。人社、工会、妇联等部门协同配合,积极促进退役军人、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就业。
针对农牧民群体,以全市深入推进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为契机,加大培训服务力度,及时跟进就业服务,鼓励引导从农牧业生产中转移出来的农牧民参加技能培训,提升技能。强化本地企业用工信息推送对接,引导农牧民就近就地转移就业,提高用工本土化比例,让农牧民离土不离乡实现收入倍增目标。
创业领航:三位一体 点燃就业“新引擎”
以培训、政策、指导“三位一体”精准发力,为创业者打造全链条服务生态,持续释放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
“通过培训,我不仅学习了市场分析、商业模式设计等理论知识,还通过案例研讨和项目实操,掌握了电商运营、新媒体营销等实用技能。”通辽职业学院网络创业培训第三期班学员沙安琦说。我市积极开展SIYB创业培训、网络创业培训和创业实训,让更多有志创业的人员提升创业能力,培养更多优秀创业人才。截至目前,全市已开展创业培训29期、855人,其中补贴审核通过633人,完成年度任务1500人的42.2%。
同时,加大创业融资政策扶持力度,通过创业担保贷款为创业者“雪中送炭”。截至目前,全市已为符合条件创业人员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668.5万元,完成年度任务1.1亿元的34%。直接扶持137人成功创业,带动就业500余人。
此外,优化创业指导服务,打造全要素“创业科尔沁”创业服务品牌。完善市级创业项目库,储备1123个优质项目,并从中精选400余个项目,打造3D 线上云展厅,实现项目常态化推介。联合共青团、妇联、工会等部门,积极举办创业经验分享会、创业项目路演等活动,搭建创业者交流、协作、互助平台,提高创业成功率和稳定性。
服务升级:数智融合 打造就业“生态圈”
以“服务向下延伸,数据向上集中”为路径,创新“大数据+铁脚板”模式,推动求职招聘一站“职”达。为助力基层提升服务质效,市就业部门开展了公共就业招聘走进各旗县市区巡回招聘活动。截至目前,已经走进9个旗县市区举办9场大型招聘活动,参与企业达到439家次,提供就业岗位15478个,达成就业意向1180人。“盛惠全民,悦购通辽,就业服务惠民生,乐购消费进万家”系列活动,组织565家用工企业参会,提供就业岗位17698个,达成就业意向5200余人。
就业服务的温度,还体现在触手可及的便民举措中。“我对就业挺迷茫的,不知道该从哪儿找工作。工作人员很热心,帮我梳理了就业方向,还给我推荐了适合的岗位。”刚毕业的张欣悦通过“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找到了心仪工作。
依托党群服务中心、零工市场、商场、企业等建设辐射周边、服务社区企业和劳动者的“家门口”就业服务站123个,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真正实现就业服务“触手可及”。
政策落实是稳就业的关键支撑。 截至目前,全市为符合条件企业发放稳岗返还补贴资金533.77万元,惠及企业101户,稳定岗位11702个。落实一次性扩岗补贴22.35万元,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149人。与此同时,持续打造提升“就在通辽”“通情就业”“学子归通”“创业科尔沁”四大服务品牌,扩大品牌影响力和辐射面,切实为城乡劳动者和企业架起便捷桥梁。
下一步,我市将继续深入实施就业促进行动,狠抓各项就业政策落实,强化就业服务工作举措,优化就业创业服务内容,以更多更细服务举措,更精更细专项活动,推动全市各类群体高质量充分就业。
记者 包乌云 通讯员 李千丰 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