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披绿,林海生金。在扎鲁特旗好老林场,“80后”专家赵宇飞和村民们通过构建产学研体系,实施“林—菇共育技术法”,不仅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更开辟出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绿色发展之路。 3月26日的《通辽日报》一版刊发了《赵宇飞的“林菇共育情缘”》一文,详细介绍了赵宇飞和他的科研团队发展林下经济助农增收的事迹。
在 “林—菇共育技术法” 实施前,好老林场蘑菇产业因传统种植模式单一、科技含量低,产量与收益长期处于瓶颈期。赵宇飞团队构建的产学研体系,创新性地利用林下空间和林业废弃物,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环境,使肉蘑和松蘑产量大幅提升,不仅激活了林场的发展动能,也让村民们切实感受到科技赋能带来的红利。
我市拥有丰富的林地资源和完善的市场产业链,但传统林下种植、养殖存在科技含量不足、成果转化慢等问题。“林菇共育技术” 的出现,恰如一把钥匙,打开了破解困局的大门。它打破了林地资源利用的单一模式,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既实现了林地效益的最大化,又推动了相关产业协同发展,为全市林下经济转型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范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化祖国要坚持“三绿”并举,推动“四库”联动,注重“提质”“兴业”“利民”。好老林场的实践,正是对这一要求的生动诠释。增绿就是增优势,护林就是护财富。林菇共育项目的成功,让我们看到了林草增收的创新路径。它深刻启示我们,要充分挖掘林地资源的潜力,借助科技力量,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我们期待更多像 “林菇共育” 这样的创新模式涌现,不断拓展林草增收的“打开方式”,让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广。
李争
通辽市文明办
官方微博“文明通辽”
通辽市文明办
微信公众号“文明通辽”
“今日通辽”
移动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