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文化 > 旅游
艺术设计赋能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
发表时间:2025-05-20 16:51:00 来源:通辽日报

通辽市坐拥科尔沁草原文化、西辽河文明等独特资源,是内蒙古北疆文化走廊的重要节点。随着《通辽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22—2035)》的推进,通辽市全域旅游在基础设施和业态创新上已初见成效。然而,当前发展仍面临文化吸引力不足、生态景观同质化、游客体验浅层化等瓶颈。如何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竞争力?艺术设计或为破题关键。通过艺术设计赋能,可运用视觉重构、场景营造与社区共建的方式推动通辽旅游从“资源依赖”迈向“创意增值”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从表象转译到视觉认同,解构文化基因

通辽市全域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差异化的文化符号,但当前对科尔沁文化、安代艺术等资源的开发仍停留在表层,缺乏对特色IP的深度挖掘与视觉化设计,导致文化记忆无法直接转化为消费吸引力,创意也难以突破同质化窠臼。艺术设计破局的路径在于其底层逻辑的优化,本质上是对传统文化资源搬运模式的颠覆,核心在于构建文化基因的可持续转化生态。

相比较于传统设计的线性思维,艺术设计创新路径可采用符号深层解码的形式取代过往的符号拼贴策略,强调符号的功能性基因转化,利用数字技术对科尔沁服饰纹样、叙事民歌旋律、图腾等文化遗产进行视觉意向提取,形成通辽专属的文化基因库;采用情感共振场景转化的方法取代以往文旅场景的静态展陈困境,通过情绪场景建构将文化符号转化为可交互的体验触点,使观赏者的文化认知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索”;采用更改品牌功能的方式升级其标准化应用,将品牌逐渐转化为文化共识的容器,品牌输出从单一形象识别升级为文化认知基础设施,呼应符号化设计的“多维视角”理论。

从技术修复到艺术表达,重构生态美学

通辽在生态修复技术领域成果显著,光伏治沙、奈曼旗荒漠化治理等技术模式已获推广,但其生态价值尚未转化为旅游吸引力。草原、沙地景观的同质化开发,导致游客产生审美疲劳;生态保护区的基础设施设计往往重功能、轻美学,缺乏艺术感染力。为推动生态旅游资源的有效利用,可采用“化技术为景观,化生态为体验”的方式,将现代技术手段融入景观设计中使其成为自然景观的一部分,并通过艺术设计提升游客的生态体验,形成可感知的互动。

传统景观设计常将技术视为对抗自然的手段,而艺术赋能路径中的景观设计则可通过技术景观化、生态体验化的方法让特色景观突破传统设计范式,使资源本身成为文化地标。在具体的设计项目中,可根据场景不同采取更本土化的方案,生态修复区可结合大地艺术,建立贴近环境的艺术装置提升景观美学;针对草原、沙地、湿地等不同生态类型,可建立差异化生态场景设计;人文景观区域的建筑设计,可使用新型生态材料取代传统石材的不可逆开采模式。

从“旁观者”到“共建者”,激活社区参与

在通辽全域旅游发展语境下,社区参与绝非简单的“居民意见征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必须依托社区居民的集体记忆与身体实践。当前通辽乡村旅游仍以“农家乐”“牧家游”为主,蒙药文化、农耕美学等资源未被深度挖掘,本地居民多处于产业链末端,这种模式不仅制约体验深度,更导致文化传承断层、文化空心化。艺术设计应成为链接居民与游客的纽带,避免陷入居民边缘化的困局。

如何激活社区参与?可通过机制重构、技术赋能与利益共享的方式构建可持续的共创生态。传统社区参与多停留在意见收集层面,本次路径需通过权力让渡与能力建设实现居民深度参与,从旅游总收入中提取10%建立社区发展基金,用于技能培训、传统工艺抢救及小微创业扶持;增强生活场景的旅游化改造,邀请居民参与庭院设计、手工艺品设计等,降低设计成本,开发低门槛设计工具包,为通辽旅游注入生命力。

通辽全域旅游的高质量发展,需以艺术设计为支点,撬动文化认同与生态美学的深层价值,通过构建视觉符号体系、重构生态美学场景、激活社区共创机制,走出一条“文化可感知、生态可体验、居民可受益”的特色路径。未来,还需进一步推动跨学科协作,强化数字技术对文化传承的加速效应,并依托政策杠杆放大社区参与的示范效应,为边疆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的创新样本。

伊莉娜(作者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本文系2025年度通辽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文化认同与生态美学双重视域下通辽全域旅游发展的艺术设计赋能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TLSK2025Y25 ) 

编辑:谢雨廷
回到顶部

通辽市文明办

官方微博“文明通辽”

通辽市文明办

微信公众号“文明通辽”

“今日通辽”

移动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