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金刚 摄
塞外春信:枯枝逢新的生态密码。
西辽河畔的早春,总以一场无声的破冰仪式拉开序幕。河面碎裂的冰凌裹挟着上游的春讯奔涌而下,岸边沉睡的榆树、山杏悄然抽芽。这些虬枝盘曲的塞外树种,曾在沙尘暴肆虐的年代褪尽青翠,如今却以嫩绿的新叶叩击着科尔沁草原的晨钟。正如2024年西辽河干流水头突破26年断流魔咒,在通辽主城区重新串联起71公里生态水脉。进入乙巳新春季,这生态水脉欢快地激活了中华文明母亲河的多彩记忆,每一片新叶都是生态觉醒的绿色宣言。
草原明珠:黄沙与绿洲的世纪和解。
作为“全国山杏第一林”的守护者,扎鲁特旗人用380万亩山杏林编织出金色与翠绿交织的经济网。当春风掠过阿拉坦嘎达斯的山岗,飘落的不只是杏花雨,更是“赏花—采摘—深加工”的全产业链条。杏仁油的清香与生态旅游的欢歌,让昔日的风沙走廊蜕变为农旅融合的绿色银行。而蒙辽边界的35万亩沙地治理工程,更以乔灌草结合的拟自然林模式,在卫星地图上勾勒出跨越省界的生态长城。
城市脉搏:古老驿道上的现代牧歌。
穿行于通辽城区,蒙古长调与高铁汽笛在通辽科技大厦的玻璃幕墙间共鸣。万达广场跨年夜的烟花照亮非遗传承人的马头琴,莫力庙的经幡与智慧农业园的传感器共享着同一片星空。这座草原丝路明珠,正以“红色驿站”精细化治理擦亮城市名片,用中欧班列的轨迹重写草原驼队的传奇。
文化年轮:马背上的新叙事。
当草原歌手石俊荣在辽河剧院吟唱《草原迎宾曲》,声波里震荡着游牧文明与数字时代的和鸣。非遗传承人指尖流淌的叙事民歌,化作短视频平台千万点击量的文化符号;敖包祭祀的桑烟与“草原电竞嘉年华”的霓虹,在同一个时空维度里诠释着永恒的生命力。正如那株见证三百年生态变迁的元宝枫,年轮里既镌刻着莽古斯传说,也倒映着光伏板的金属光泽,让科尔沁草原的“风”“点亮”了北京的灯。
此刻,西辽河的水纹正将春讯传向渤海。路边的山杏树又吐新叶了。这些倔强的塞外精灵,既是生态奇迹的见证者,更是时代变革的参与者。当“三北”工程的绿色浪潮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春雷共振,草原明珠的每一次脉动,首都绿色“护城河”的每一朵浪花,都在续写着人与自然共同奔赴春天的壮美诗篇。
岳占标
通辽市文明办
官方微博“文明通辽”
通辽市文明办
微信公众号“文明通辽”
“今日通辽”
移动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