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市文博院的多元探索之路
主题展厅一角 张启民 摄
体验文物数字化互动魔墙 王晓飞 摄
市博物院成了市民心中的“网红打卡地” 张启民 摄
“嘉靖”款青花鱼缸吸引了小朋友们的目光 王晓飞 摄
西辽河文化的故事,从一座博物馆讲起。
从骨柄石刃刀到三彩摩羯壶,再到“嘉靖款”青花鱼缸,通辽市文博院馆藏丰富,现有藏品近五万件,其中一级文物82件,二级文物313件,三级文物628件,它们是通辽城深厚历史底蕴的见证。
2024年12月,通辽市博物馆、通辽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僧格林沁王府博物馆合并,成立通辽市文博院(以下统称市文博院)。这是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也是新的发展机遇。
赓续千年文脉 守护一城风华
通辽市位于西辽河流域核心区,有着丰富璀璨的历史文化遗存。面对快速变化的社会,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与传播者,市文博院在西辽河文化研究工作中不断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在文化身份的守护、创新和重构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深入开展西辽河流域考古调查与研究工作,加强西辽河文化研究,促进研究成果转化。2023—2024年,受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委托,市文博院联合库伦旗博物馆等单位开展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库伦南部柳河流域先秦遗址调查工作,新发现先秦时期遗址300余处。
随着先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如今的考古调查工作,除了人们印象中的一把手铲、一把刷子还原尘封过往,还有飞行在半空中的无人机航拍助力获取遗址宏观地貌信息,有全站仪测量保障数据精准度,有RTK 定位(一种野外实时得到厘米级定位精度的GPS测量仪器)等技术的广泛应用……科技考古,提高了我市考古调查的精确性和科学性。多学科联合,为考古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阿仁艾勒与乌兰图来遗址调查简报》《通辽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述论》等论文的发表,结合科技考古、体质人类学、动植物考古等新兴学科知识,从多维度解读西辽河文化遗址。
《西辽河早期文明古文化遗址名录》详细记录了西辽河早期文明的遗迹分布与文化特征,这份名录清晰界定了西辽河文化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的独特位置,守护住这一地区源远流长的文化根脉。“通辽西辽河文化遗产与旅游资源保护、研究与利用” 项目深入剖析文化遗产背后的历史渊源,确保西辽河文化的核心价值不被破坏。
市文博院持续深耕课题研究领域,为守护西辽河文化身份蓄力。
引进来 走出去 让“文博圈”不断壮大
2024年8月,全国第一个以西辽河流域命名的博物馆联盟——“西辽河流域史前遗址博物馆联盟”在我市成立。这标志着西辽河流域史前文化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该联盟由通辽市文博院牵头,联合沈阳市文博中心、沈阳新乐遗址博物馆、朝阳牛河梁遗址博物馆、阜新查海遗址博物馆、赤峰二道井子遗址博物馆、哈民遗址博物馆、南宝力皋吐博物馆等单位成立,共同开展西辽河流域史前遗址考古研究、文物保护等工作,在更广阔的社会空间重构西辽河文化的传播格局。
2024年7月27日,我市引进“龙年游龙江 文物旅行箱——黑龙江博物馆之旅”巡展,多元厚重的黑土文化与兼收并蓄的西辽河文化在通辽相遇焕发出新的光彩。2024年,《风从草原来——通辽市文物菁华展》在沈阳博物馆开幕,向沈阳市乃至全国人民展示通辽地区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2024年,我市与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珠海博物馆、杭州良渚博物馆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文物保护修复专业人才培养、业务交流、成果转化等方面展开全面合作。
市文博院通过深化馆际联盟协作与交流合作,加强与高校的联动互通,积极探索创新发展路径。
让文物“活起来” 让历史“开口说话”
市文博院借助数字技术打破传统观展模式,参观者不再像以前一样只能进行简单的视听,而是可以“穿越”古代场景,在虚实交融的互动中零距离感知历代文化风貌与生活图景。
《通达辽阔 互鉴融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展厅运用视频投影、多媒体互动装置及场景模拟系统等数字化手段,为参观者构建视听触多维感知空间:在通辽八珍展区复原小米豆角饭、奶茶、饸饹面等八种特色美食制作技艺;“中华融通 服饰变迁”展区依托换装互动系统,让参观者体验跨越时空和民族的服饰演变,定格民族交融瞬间;在一楼展厅西侧的文物数字化互动魔墙前,只需轻触屏幕,一件文物的造型细节、图案色彩等详细信息就可以全方位、近距离地展现在参观者眼前。
参观者的独特观感得益于市文博院数字化沉浸式体验展示,借助新媒体技术将静态图像、动态影像、声音和文字等跨媒体叙述有机结合,赋予文物新的生命力和时代内涵,让文物“活起来”,让参观者从“以物为本”走向“以人为本”的沉浸式体验。
市文博院对展馆进行智慧化建设,意在让厚重的历史、深邃的思想通过创造性转化被更多人所了解。
“行走的课堂”孵化文化孢子
“‘非遗缠花’是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瑰宝,以丝、棉、麻等为原料,通过针线缠绕成各种形状的花朵,如牡丹、梅花、兰花等。”市文博院社教中心副主任姜雨鑫边演示边介绍。
4月17日,市文博院走进通辽市第四中学,为学生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缠花”文化盛宴。市文博院与学校、社区、企业等机构深度合作,开展“源起西辽河 文博润北疆”系列社教活动,“非遗缠花”只是其中之一。作为自治区第四批研学旅游基地,市文博院在 “双减” 政策推动下,利用自身优势,充分发挥教育职能作用。
当你在国际博物馆日、国庆节、春节等时间节点走进市文博院,常会遇见一群小讲解员正在展馆内为参观者讲述文物背后的历史,传递文化传承的力量。市文博院持续推进小讲解员培训项目,培训课程涵盖讲解技巧、历史文化知识、文物讲解实战等内容。同时,设立志愿者服务站,定期组织培训与实践,提升青年志愿者的服务水平。
市文博院是连接历史和未来的桥梁,依托“知行合一”研学体系为青少年搭建触摸西辽河文化、启迪智慧的窗口。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构建分级教育模式:面对学龄前小朋友设计趣味故事与互动游戏,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针对中小学生开设文物价值解读课程,提升知识储备。学生们通过观摩文物、体验数字科技,深入了解家乡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2024年,市文博院发挥保护和传播西辽河文化前沿阵地的作用,全年接待参观人数398421人次,其中未成年人68937人次。
西辽河畔,悠悠文脉,人们在市文博院与历史相遇、与文化交融。如今,在延绵的时代长河与交错的城市光影中,市文博院这方承载历史的天地静静矗立,回望历史、走向未来。
通辽日报记者 王晓飞 张宇曦
通辽市文明办
官方微博“文明通辽”
通辽市文明办
微信公众号“文明通辽”
“今日通辽”
移动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