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科尔沁文化
辽代三彩鸳鸯壶的千年情韵
发表时间:2025-05-12 11:02:00 来源:通辽日报


通辽市博物馆展陈的辽代三彩交颈鸳鸯壶

 

鸳鸯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与神话传说中的经典意象,自唐代起便承载着美好爱情的象征意义。本期《寻宝西辽河》聚焦的辽代三彩交颈鸳鸯壶,正是这种文化寓意的匠心凝结。

1997年,辽代三彩鸳鸯壶于科尔沁左翼中旗敖本台苏木墓葬遭盗掘,后经警方追回并移交通辽市博物馆珍藏。此壶通长15厘米、通宽9厘米、通高23厘米,胎质细腻泛红,通体施黄、白、绿三彩釉,壶底露胎,短喙微损。鸳鸯体态丰腴,双颈交缠,双翅并拢,足曲于腹下,静卧于仰莲座之上,造型生动尽显“双宿双飞”的隽永意境。

辽三彩是契丹民族仿唐代三彩工艺创烧的低温彩陶,需经过采矿、粉碎、淘洗、制胎、成型、装饰花纹、晾坯、施化妆土、入窑高温烧成素胎,施釉后再经二次低温焙烧而成,主要色彩为黄、白、绿,装饰技法涵盖印花、刻花和贴塑。其器型多贴近游牧生活,常见盘、壶、瓶及仿生动物造型,现存辽三彩以中小型器物为主,釉色相对单一。

虽在工艺精细度上略逊于唐三彩,辽三彩却独具草原文明特质——胎体呈灰、黄或淡红色,纹饰奔放,印证了辽代晚期中原与北方民族深度融合的历史背景。彼时朝廷禁葬贵重金银器物,雍容华贵、色彩绚丽且成本较低的三彩器物遂成随葬替代品。赤峰缸瓦窑和北京龙泉务窑是辽三彩重要产地:前者以烧制海棠花长盘、笔洗、注壶、砚台等生活器物见长,后者则以三彩菩萨像著称。另外,以鸳鸯、摩羯为主题的仿生器物,正是这一时期的文化风尚。

通辽市博物馆藏辽代三彩交颈鸳鸯壶,将中原制瓷技艺与契丹审美基因完美交融,既是西辽河流域多民族文明互鉴的实证,更折射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深层脉络。作为唐三彩向金元三彩演进的关键纽带,辽三彩为中华陶瓷史书写了璀璨的北疆篇章。

通辽市博物馆供稿

编辑:簇拥
回到顶部

通辽市文明办

官方微博“文明通辽”

通辽市文明办

微信公众号“文明通辽”

“今日通辽”

移动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