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慧(左)认真教泰国友人Cartoon做花馍。 胡建华 摄
冬至过后,年味儿渐浓。开鲁县麦新镇鑫圣月斋民族传统手工食品加工厂内,十余位工人身穿工作服,戴着口罩、手套,有序地烀红豆、捣豆馅、包豆包……一层层笼屉高高码在大铁锅上,蒸锅“吐”着白气,空气中弥漫着丝丝甜香。
手工和面、火炕发面、铁锅烀豆、白糖拌馅……黏豆包“诞生”的全部流程,均为传统工艺。加工厂负责人、传统豆包制作技艺市级非遗传承人李连平说,她的粘制品全都是传统手工技艺制作而成,这些繁杂的步骤都只为了一个目的,那就是留住乡愁、让食者吃到儿时的味道。
麦新镇苏家堡村马立新是食品加工厂“元老”级职工,已经和李连平一起打拼了四五年,对于这份在家门口就能赚钱的活计,马立新觉得充实又幸福。
“我在这都干了5年了,一年能工作6个多月,一天6个小时的活儿,不耽误农活,也不耽误照顾老人和孩子,一年能挣一万六七千块钱,这不挺好嘛。”马立新知足地说。
麦新镇鑫圣月斋民族传统手工食品加工厂2024年被评为市级非遗就业工坊。“工厂成立5年多,带动周边留守妇女在我这就业的就有几十人。我们生产的粘制品大家都很认可,通过线上线下销往全国各地。这些都是我要把这个非遗技艺传承下去的动力。”李连平坚定地说。
那边豆包制作忙不停,这边花馍学艺乐趣多。在您馒意面食坊,泰国友人Cartoon正聚精会神地跟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馍制作技艺项目传承人杨国慧学习花馍“福袋”的制作方法。揉、捏、揪、压、搓、按,一会儿的功夫,一个个普通的面团就变身为圆滚滚的“福袋”。
Cartoon说,学习制作花馍很有趣,她会把学到的中国花馍的传统文化带回泰国,分享给身边更多的人。
今年53岁的杨国慧是花馍非遗文化守护者,她与花馍相伴走过了十几年的历程。就在不久前,她的您馒意面食坊被评为市级非遗就业工坊。在杨国慧看来,花馍不仅仅是一项技艺,更是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她会继续不遗余力地把花馍非遗文化传扬下去。
杨国慧已经举办过几期花馍技艺少儿培训班,有近200个小朋友来工坊学习,春节前她还打算举办成人培训班。“我会尽最大的努力,让我们中华民族的非遗文化发扬光大。想了解花馍、想学习花馍就来我店里,我毫无保留地义务教大家。”杨国慧说。
小规模、大群体、共致富,非遗工坊集纳特色鲜明、带动性强、市场销售好的传统工艺项目,以培育地方特色产业、带动就业增收,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目前,开鲁县共建设非遗工坊4家,直接吸纳600余名群众实现就业,人均年收入超过3.2万元。
开鲁县融媒体中心 郭大蕾 胡建华 毕乐陶 邵云哲
通辽市文明办
官方微博“文明通辽”
通辽市文明办
微信公众号“文明通辽”
“今日通辽”
移动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