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的每一次精彩亮相、每一次引人瞩目,既是人们对技艺之美、匠心之美的再认识,对传统之美、生活之美的再感知,也是感悟中华文脉、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
近日,2023年通辽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在库伦旗三大寺景区举办。活动现场展示了哲里木版画、扎鲁特刺绣、蒙古文书法等14个非遗项目。一件件非遗精品背后,是新时代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兴盛,是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迸发,是中华文化正在自信自强中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以及将其更好地传播。多部门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如从传统工艺、戏曲表演、非遗文化等方面来进行传承与保护,让传统文化更好地在祖国大地上开出灿烂之花。
通辽市各级非遗保护部门深入开展非遗普查、调研、申报、培养、传承、发展、宣传普及等工作,建立了通辽市非遗保护四级名录体系,评定了一批非遗就业工坊、非遗传承基地(传习所),通辽市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机构、博物馆和展示馆、纪念馆等16家,出版非遗相关图书百余册(套),非遗进校园193所,形成了政府与社会各界共同保护、传承、发展的良性格局。
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通辽市各级部门推出有效措施,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支持非遗有机融入景区、度假区,推出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非遗体验基地、主题旅游线路、研学产品等,让非遗成为一道亮丽风景。2019年7月15日,科尔沁非遗体验馆揭牌仪式在孝庄园旅游区举行。该举措旨在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意识,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非遗保护的良好社会氛围,大力推进通辽市非遗的保护传承、健康创新发展,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把旅游业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载体,这次非遗文化进景区活动把非遗产品与旅游业有机结合,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推广开辟了新的途径。所展示的蒙古族服饰、刺绣、马具、编织、毛毡、靠垫、耳枕、版画、泥塑、布鲁、蒙古香及马头琴、四胡、三弦、潮尔等音乐类非遗产品,都是在全市非遗保护项目中筛选出来的优秀代表性产品。此外,今年内蒙古公布首批19家自治区级非遗旅游体验基地,“通辽孝庄园文化旅游景区”赫然在目,它以景区景观与历史文化结合在一起为游客提供丰富多彩的人文历史故事,增加游客对非遗技艺和特点的认知与感受,丰富游客的文化体验,增加旅游的文化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文明、延续中华文脉的重要载体。在通辽地区科尔沁刺绣、科尔沁民歌、安代舞、乌力格尔、皮雕艺术等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诞生到发展到瓶颈期再到创新经过多少年的风雨、经过多少匠心制作才有了今天的辉煌。
“非遗”,不仅仅是口头上说说而已,它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所在,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文化精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并将其代代传承下去,是一个扎根于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工程。
记者 苏伦高娃 孟根珠拉 韩云玲
通辽市文明办
官方微博“文明通辽”
通辽市文明办
微信公众号“文明通辽”
“今日通辽”
移动客户端